后经过三个多月的休整,赵雍又亲率十万大军进入雁门关,直压中山国和楼烦部族。
楼烦部族被吓破了胆,首领带着人直接逃了,城中只剩下一群老弱妇孺。
战还没开打,便投降了赵国。
赵军继续南压,直逼中山国腹地。
中山国抢掠别人时气势汹汹,可遇上风头正盛的赵军,根本不敢与之开战。
中山王没办法,为赵国献上六座城池求和。
可整个中山国也不过才七座城池而已。
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魏惠王组织五国相王时还非掺和进去,也不怪其他国家那么生气了。
对于一个国家只有几座城池这种事,楚易安真有些感慨。
战国时期诸侯国真的太多了,除了冒头的几位雄主之外,其他诸侯国的领土都很小。
几座城池便敢称王。
你还别说,这种小国中还真有短暂的强盛过一段时间的国家。
比如以前的越国,出了个勾践。
不过也只出了个勾践了。
中山国割地求和让赵国的大将们大为不满。
他们的目标是灭掉中山,根除后患,而不是息兵。
可赵雍知道再打下去其他国家也要下场了,不划算。
所以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不是继续攻打中山,而是称王,与六国建交,扩军。
赵国举行了隆重的称王大典,赵雍成为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史称赵武灵王。
楚易安停了下来,稍微等了会,等秦淮书落下最后一个字,才长长叹了口气。
秦淮书从桌案里抬起头来,瞅她那样就知道她又有话说了。
秦淮书识趣的放下了笔,体贴问道:“怎么了?”
楚易安摇头,思来想去半天,还是很感慨。
问秦淮书:“你觉得赵武灵王怎么样?”
秦淮书思忖片刻,很客观的道:“推行胡服骑射,让赵国的军队战力大幅提升,在这个乱世有了一席之地。”
“扩张了赵国的领土,让赵国从一个相对弱小的诸侯国逐渐崛起成为七雄之一,还具备了与秦国这样的强国抗衡的实力。”
“能力自是不必说的,很强,比起其他英雄豪杰也没差。
楚易安点头:“是啊,很厉害的一个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立太子之事上却犹豫不决,脑子跟发昏了似的。”
“他宠爱幼子赵何的母亲,于是废了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立赵何为太子。”
“后来为了补偿赵章,竟想到要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共同治理。”
“最终导致了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还引发了沙丘之乱。”
“最终赵章惨死,赵武灵王被饿死沙丘宫,赵国陷入内乱,国力大幅削弱,唉。”
真的可惜了。
若是宠幸哪位嫔妃而改立那人的儿子为太子,这事其实也没那么让人震惊。
毕竟这种事很常见,历史上常有发生。
但是赵武灵王到底是怎么想出来要将一个国家一分为二的?
在自己的国家搞分裂主义,扶持两个政权?
但凡脑子没点毛病都干不出这种事来。
别说楚易安,连秦淮书也愣住了。
他自认博览群书,史书典籍不知读了多少遍,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事。
还是说赵武灵王将分封制那套搞到了自己国家?
可是分封制的后果如何,这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吗?
楚易安拍了拍脸,叹气:“他脑子发昏做出来的荒唐事还不止这一件。”
“他还让位给太子,将心思放在拓张和伐秦上。”
秦淮书沉默。
他已经不知说什么好了。
赵武灵王的让位跟那些皇帝退位做太上皇不一样。
人家做了太上皇,基本就不掺和国事了,所有大事一并交给皇上处理。
可赵武灵王退位军政大权却还握在他手中,他在朝中的影响仍旧大的惊人。
沉默好半天后,秦淮书到底什么也没说,礼貌的保持了沉默。
他不说,楚易安倒是评价了一句:“所以很多人都说,赵武灵王是军事奇才,可在政治上却是个菜得离谱的菜鸟。”
秦淮书稍微思忖了菜鸟两个字几秒,轻笑一声,轻轻点头。
赵国强大的秘密揭露在众人面前,众人这才惊觉他们确实太过忽略赵国了些。
赵国经历这么多事都还有战力,那一战确实不该就这么打。
可事已至此,不打也不行了。
不过这次却是白起领兵,魏冉坐镇粮草。
白起与魏冉商议这些事时嬴稷只是听着,不想干预,也不能干预。
可他已经打定主意,如果此次大战失利,他完全可以以此为借口废了魏冉,怎么都不亏。
第257章 淮书啊,你们都是好孩子
老天有眼,白起还是那么强悍,一战歼灭赵军六万多,大获全胜。
大败赵军后,秦昭王立马给赵国发出国书。
他要以十五座城池换赵国国宝和氏璧。
可国宝岂能轻易交出去?
而且交出去了秦国就一定会将十五座城池割让赵国吗?
借口罢了。
可赵国最精锐的铁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国内大臣都不断提醒赵王现在不是跟秦国决战的时候,当稳住阵脚,等到合适时机再与秦国决一死战。
赵王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跑去找赵奢,想让他拿个主意。
去时正好遇上赵奢在教导儿子赵括。
赵括是个奇才,兵书十三部倒背如流,还每一部都做了批注。
赵奢问他从未上过战场,以何为凭据做那么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