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攻打的虽然是赵国,但真要让他顺利打下来,接下来针对的肯定是韩国。
等魏国一统三晋,那之后必然要和齐国开战。
齐国还在发展,他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
魏国显然也怕齐国插手,专门安排了太子和公子昂率兵防备齐国。
齐威王问田忌能否与庞涓一战,田忌觉得自己没有胜算,转而推荐了孙膑。
齐威王这才想起来还有个养病的孙膑呢。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下孙膑和庞涓这对师兄弟之间的恩怨纠葛了。
这俩同出鬼谷子门下,学有所成那天庞涓决定去魏国,孙膑决定回齐国看看。
他和庞涓学的东西一样,去一个国家肯定会因为职位问题发生冲突,所以庞涓选了魏国后孙膑就不考虑这个国家了。
可庞涓却邀请孙膑去魏国,孙膑同意了。
孙膑望族出身却性子恬淡,不爱跟人说祖上的事,所以庞涓并不知道孙膑的祖上乃是赫赫有名的兵圣孙武,也称孙子。
到了魏国见到魏惠王后孙膑也没有表现出来想留在魏国的意思。
却没想到收拾东西离开时魏惠王会兴奋的跑到他面前说没想到你是孙武的七世孙,还邀请孙膑留在魏国。
孙膑不喜欢张扬家世,对魏惠王的这种行为感到厌烦,执意要走。
魏惠王极力挽留,这让一旁的庞涓很是尴尬。
同时也怨恨上了孙膑。
就在我即将要被委以重任的时候你的身份就这么恰巧的泄露给了魏惠王,心机何其深也?
这也为孙膑后来的遭遇埋下了很大的祸根。
孙膑不能为魏惠王所用,他又这般有才,还有那样的家世,一旦回到齐国不知道会给魏国带来多大的威胁。
所以后来孙膑被剜去了膝盖骨,像条狗一样没有尊严的在魏国装疯卖傻了十年才终于被他等到一个逃出魏国的机会。
这一段看下来秦胜有些感慨,目前倒是没有提到孙膑有什么才能,但既然能在楚易安所知道的历史里留下这么深的痕迹,兵法上的造诣定然不低。
只是防备之心稍微低了些。
但是谁又能想到朝夕相处的师兄会这么对他呢?
要知道他留在魏国全是因为想帮庞涓,庞涓却
秦胜抿了抿唇,这可能也是很多武将的通病,包括秦家先祖。
对战事敏感,却不善于谋划人心。
他不要走先辈的老路,所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自己揣摩如何察言观色了。
这么多年下来,秦胜接近过很多人,揣摩他们的心思,到现在已经不需要特意观察就能敏锐的捕捉到那些人的心思变化。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本能。
只有跟家人待在一起才能让他得到短暂的放松。
第113章 庞涓死亡,天下局势瞬变
齐威王任孙膑为齐国军师。
在庞涓率兵攻打赵国之际他派兵攻打魏国新都大梁,致使庞涓不得不退兵返回去救援国都,用这种方法解了赵国的危机。
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围魏救赵了。
孙膑是将‘兵者,诡道也’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也为后来的很多军事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战争思路。
打仗为什么要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打?
就应该灵活多变,通过巧妙的方式达到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效果才对。
就应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而不是刻板的上去跟人硬拼。
然而这次围魏救赵还不是最绝的,最绝的是在庞涓又率兵攻打韩国时,孙膑又来了一出‘围魏救赵’。
所谓兵不厌诈,庞涓又匆忙赶回去救援,并下令全力追击,一举击溃敌军。
却在马陵遭到齐军埋伏。
等魏国军队进入包围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自杀。
庞涓算是魏国唯一一个有统兵才能的上将军了,庞涓的死亡意味着魏国将从此开始一步步衰弱下去,彻底从霸主的位置上退下来。
按理这时候齐国就应该顺势而上,大败魏军,计杀庞涓,田忌孙膑声名鹊起。
有这两大名将坐镇,何愁这位置坐不稳?
可是齐国没有。
马陵大战后齐国将相失和,邹忌给田忌设了个谋反的圈套致使田忌被迫逃亡楚国。
孙膑见此大失所望,也退出到了山野隐居。
齐国骤然失去两大名将,如何还能撑得起强国的名号?
于是,在这样一个战乱的时期竟然短暂的出现了一个均势,好像大家的国力都差不多了,作为第一强国的魏国也被拉了下来,跟大家比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么个百年难遇的好机会就这么送到了秦国面前。
秦孝公和卫鞅当然是一点也不客气,这大好的机会不抓住还等着他溜走吗?
故事到这里六国部分算是暂时写完了,接下来便是收复河西之战。
但是时间已经不早,秦胜一边撵楚易安去睡觉,一边拿着最新写好的稿纸看的啧啧称奇,不舍得放下。
秦胜会的东西很多,但他到底是将军,对其他东西的兴趣完全没有对兵法的兴趣大。
孙膑这场围魏救赵堪称兵不厌诈的典范,不愧是能上史书并被重点记录的战役。
兵者,诡道也。
秦胜心里默念这句话,这句话其实这个世界有,但真能将这句话真正用到极致的将领却没有几个。
孙膑能两次围魏救赵成功,还全歼了魏国最精锐的军队和庞涓,其实也有部分原因是对庞涓的了解。
庞涓用兵刻板不懂变通,他抓住了庞涓的短板并做出对策,这才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