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冬在京海搞的“合规干扰”小动作,虽然给文山转型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并未能动摇大局,反而让陈立言更清淅地看到了对手的底线和手段。他意识到,必须给予明确而有力的回应,否则这种“软抵抗”会象病毒一样扩散,侵蚀他的权威和改革部署。他决定采取一种更直接、更具震慑力的方式——公开的、高规格的调研督导,目标直指京海。
陈立言让办公厅通知京海市委市政府,他将在三天后,率省发改委、工信厅、交通运输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等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赴京海市就“优化营商环境、保障物流畅通、服务全省发展大局”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京海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谁都明白,陈省长此行,绝非简单的调研,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赵立冬接到通知后,脸色阴晴不定。他当然知道陈立言是冲着他来的。他立刻召集心腹商议对策。
“市长,陈省长这次来者不善啊。我们之前对文山方向的一些‘规范管理’,是不是暂时……”有下属小心翼翼地建议。
赵立冬烦躁地一挥手:“停什么停?我们依法依规管理,有什么错?他陈立言还能因为我们严格执法处理我们不成?”他骨子里的强硬让他不愿轻易低头,“通知下去,各部门做好准备,该汇报的汇报,该展示的展示,但要记住,所有做法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能让他抓住任何把柄!”
三天后,陈立言的车队抵达京海。迎接仪式简朴而规范,赵立冬带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在市委大楼前迎候,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陈立言与他握手时,能感受到对方手上的力度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调研第一站,陈立言没有去开发区,也没有去企业,而是直接来到了京海市道路交通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全市交通流量、主要卡口监控一览无馀。
陈立言认真听取了汇报,然后突然问道:“我注意到,近期通往西部方向,特别是文山方向的几条主要干道,车辆平均通行时间有所延长,部分路段甚至出现了非高峰期的拥堵。指挥中心有没有做过分析,原因是什么?”
指挥中心主任看了一眼赵立冬,有些紧张地回答:“省长,我们……我们正在分析,可能……可能是由于加强了交通安全检查和超载治理……”
“哦?加强检查是必要的。”陈立言语气平和,却带着追问,“那么,检查的效率如何?有没有因为检查造成不必要的长时间拥堵?抽查的比例和标准是否全市统一?有没有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物资的‘特殊关照’?” 一连串专业而尖锐的问题,让指挥中心主任额头冒汗,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陈立言没有继续为难他,转而看向陪同的省交通厅长:“交通厅要牵头,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全省主要干道的通行效率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对于非正常因素导致的效率低下,要查找原因,限期整改。物流畅通是经济的血脉,血脉不通,身体怎么能好?”
紧接着,陈立言又视察了京海港。在货柜码头,他详细询问了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的流程和时效。
港务集团负责人汇报时,提到了一句“近期对部分敏感地区来的货物,加强了环保和安全抽检”。
陈立言立刻抓住这句话,问道:“敏感地区?具体指哪些地区?判断标准是什么?抽检比例提高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公开告知?” 他转身对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和生态环境厅厅长说:“优化营商环境,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和执行上。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隐形壁垒’。你们两家要联合对各地在市场监管和环保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一次规范清理,确保公平、透明、可预期!”
陈立言的这些话,虽然没有点名批评赵立冬,但句句都敲打在他近期的所作所为上,用意再明显不过。赵立冬跟在后面,脸色越来越难看,却又无法反驳,因为陈立言始终站在“全省大局”、“优化环境”、“依法依规”的制高点上。
下午的现场办公会上,气氛更加凝重。陈立言在听取了京海市的工作汇报后,做了总结讲话。他首先肯定了京海市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但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个别领域、个别环节,还存在优化营商环境不到位、执行政策有偏差的情况!有的地方,以加强管理为名,行设置障碍之实;有的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人为增加了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京海市干部,最后在赵立冬脸上停留了片刻:“我要强调,汉东是一个整体,各地市都是这个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搞本位主义,更不能画地为牢!特别是像京海这样的经济大市、交通枢钮,更要胸怀全局,主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对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绝不允许打折扣、搞变通,更不允许阳奉阴违、另搞一套!”
他提高了音量:“对于任何影响全省发展大局、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省委省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我希望京海的同志们,都能深刻领会,认真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陈立言的讲话,措辞严厉,指向明确,如同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扇在赵立冬和其追随者的脸上。会场内鸦雀无声,不少干部低头记录,心中凛然。
调研结束后,陈立言没有在京海多做停留,直接返回省城。但他此次“敲山震虎”之行的影响,却迅速发酵。
赵立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陈立言的公开敲打,让他颜面扫地,也让他意识到,陈立言手握大义名分,拥有多种手段可以制约他。如果他继续硬顶,后果可能很严重。在赵安邦的电话里,他也听到了类似的告诫:“立冬,暂时收敛一点,避其锋芒。”
很快,京海市通往文山方向的“加强监管”悄然恢复了正常,物资运输逐渐顺畅起来。陈立言通过这次高调的调研督导,成功地遏制了赵立冬的“软抵抗”,向全省宣示了他维护政令畅通、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然而,陈立言也清楚,赵立冬的暂时退缩,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双方的矛盾已经公开化,积怨更深。以赵立冬的性格,绝不会就此罢休,他一定在蕴酿着新的、更隐蔽的反击。汉东的政坛,在短暂的表面平静下,正涌动着更深的暗流。陈立言知道,他必须时刻保持警剔,准备迎接下一轮的挑战。